作业帮 > 物理 > 作业

地球在膨胀,而且地球是空心的,月球也一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物理作业 时间:2024/07/07 14:28:33
地球在膨胀,而且地球是空心的,月球也一样!
1)那么地球空心的内部靠什么支撑外部强大的压力?
2)地球内部是否有生命?如果有,那么他们靠什么存活?
3)还有月球呢?
地球在膨胀,而且地球是空心的,月球也一样!
地球内部温度高达5270K(4996.85 摄氏度).行星内部的热量来自于其形成之初的“吸积”(参见重力结合能).这之后的热量来自于类似铀钍和钾这类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从地球内部到达地表的热量只有地表接收太阳能量的1/20000.深度 内部层 公里 英里 0–60 0–37 岩石圈(约分布于5或200公里之处) 0–35 0–22 地壳(约分布于5或70公里之处) 35–60 22–37 地幔外层(岩浆) 35–2890 22–1790 地幔 100–700 62–435 软流圈 2890–5100 1790–3160 地核外核 5100–6378 3160–3954 地核内核 地核 地球内部构造剖面图“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15kg/m3,是太阳系中密度最高的行星.但地球表面物质的密度只有大约3000kg/m3,所以一般认为在地核存在高密度物质-在地球形成早期,大约45亿(4.5×109)年前,地球几乎是由熔化的金属组成的,这就导致了地球中心处发生高密度物质聚集,低密度物质移向地表的过程(参见行星分异作用).地核大部分是由铁所组成(占80%),其余物质基本上是镍和硅.像铀等高密度元素要不是在地球里头稀少,要不然就是和轻元素相结合存在于地壳中(参阅长英矿物条目).地核位于古氏不连续面以内,地核又以雷门不连续面为界分为两部分:半径约1250km的内核,即G层,以及在内核外部一直到距地心约3500km的液态外核,即E、F层.F层是地核与地函的过渡层.一般,人们认为地球内核是一个主要由铁和一部分镍组成的固态核心.另一个不同的观点则认为内核可能是由单铁结晶组成.包在内核外层的外核一般认为是由液态铁质混合液态镍和其他轻元素组成的.通常,人们相信外核中的对流加上地球的快速自转-借由发电机理论(参阅科氏力)-是产生地磁场的原因.固态内核因为温度过高以致于不可能产生一个永久磁场(参阅居里温度).但内核仍然可能保存有液态外核产生的磁场.最近的观测证据显示内核可能要比地球其他部分自转得快一点,一年约相差2°.[编辑] 地函从地核外围约2900公里深处的古氏不连续面一直延伸到约33公里深处莫氏不连续面的区域被称作地函.在地函底部的压力大约是1.40Matm(140GPa).那里大部分都是由富含铁和镁的物质所组成.物质的熔点取决于所处之处的压力.随着进入地函的深度的增加,受到的压应力也逐渐增加.地函的下部一般被认为是固态的,上部地函一般则认为是由较具有塑性固态物质所构成.上部地函里物质的黏滞度在1021至1024Pa·s间,具体数据依据深度而变化[2],因巨大的压应力造成地函物质的连续形变,所以上部地函变具有极缓慢流动的能力.地球内核是固态、外核是液态、而地函却是固态且较具有塑性的,其原因在于不同地层物质的熔点,以及随着深度增加的温度和压应力.在地表温度足够低,主要成分镍铁合金和硅酸盐呈固态.地函上层的硅酸盐基本是固态的,局部有熔化的,但总体说来由于温度高且压应力较小,黏滞度相对较低.而地函下层由于巨大的压应力,黏滞度要比上层的大得多.金属质的镍铁外核因为合金熔点低,仅管压应力更为巨大,反而呈现液态.最终,极大的压应力使得内核维持固态.[编辑] 地壳地壳指的是从地面至平均深度约33km深处的莫霍界面的地下区域.薄的洋底壳是由高密的镁硅酸铁岩(镁铁矿)构成.硅酸镁铁岩是组成大洋盆地的基础材料.比较厚的陆壳是由密度较小的铝硅酸钾钠岩(长英矿物)所构成.地壳与地幔的交界处呈现不同的物理特性:首先,存在一个使地震波传播速率发生改变层称做莫霍洛维奇分界面的物理界线面,一般认为,产生分界面的原因是因为上部构成的岩石包括了斜长石而下部没有长石存在.第二个不同点就是地壳与地幔间存在化学改变-大洋壳深处部分观察到超碱性积累和无磁场的斜方辉橄岩的差别以及大洋壳挤压陆壳产生的蛇绿岩之间的差别成分45亿年前,月球表面仍然是液体岩浆海洋.科学家认为组成月球的矿物克里普矿物(KREEP)展现了岩浆海洋留下的化学线索.KREEP实际上是科学家称为“不相容元素”的合成物——那些无法进入晶体结构的物质被留下,并浮到岩浆的表面.对研究人员来说,KREEP是个方便的线索,来明暸月壳的火山运动历史,并可推测彗星或其他天体撞击的频率和时间.月壳由多种主要元素组成,包括:铀、钍、钾、氧、硅、镁、铁、钛、钙、铝 及氢.当受到宇宙射线轰击时,每种元素会发射特定的伽玛辐射.有些元素,例如:铀、钍和钾,本身已具放射性,因此能自行发射伽玛射线.但无论成因为何,每种元素发出的伽玛射线均不相同,每种均有独特的谱线特征,而且可用光谱仪测量.直至现在,人类仍未对月球元素的丰度作出面性的测量.现时太空船的测量只限于月面一部分.例如:1992年伽利略号曾于飞掠月球时测量过元素丰度.[3][编辑] 表面地理月球形状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但在一般计算中仍可把月球当作三轴椭圆体看待.物理天平动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月球形状问题.通过天平动研究还表明,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月球表面有上万个直径超过1千米的环形山.月球环形山大部分都有上亿年的历史,缺少大气层和气象活动以及缺乏近期地质活动保证了它们大部分永久性的保持原样.南极-艾托肯盆地为月球上也是太阳系内已知最大的环形山.这环形山位于月球的背面,接近南极的地方,直径约2 240公里,深13公里.那些暗色和较少特征的月球平原叫“月海”,这是由于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上面是海洋的缘故.事实上,月海由巨大陨石撞击后从月幔流出并覆盖表面的玄武岩岩浆形成.较浅色的高地叫“月陆”.几乎只有面向地球的月面才有月海,月球背面的月海寥寥可数.天文学家相信这是因为月球的质心比形心更靠近地球所导致的.在月壳上是一层表面呈尘埃状的岩石层,称为月壤,月壤并不是土壤.月壳和月壤在月面的分布并不均匀.月壳的厚度由60公里(月球正面)至100公里(月球背面)不等,月壤则由约5米(月海)至十多米(月陆).在200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Ben Bussey博士率领的小组从克莱门汀任务拍摄得来的照片中,发现月球北极Peary crater边沿的4个区域经常受到日照(南极却没有发现类似区域).这些终年日照区的产生是由于月球的自转轴倾角很小,同样道理,有很多位于两极的陨石坑底经常没有光照.[编辑] 水的存在自古以来,彗星和陨星不断地撞击月球.这些物体中的大部分都含有水分.来自阳光的能量将这些大部分的水分分解回组成它的元素,氢和氧.两者通常都会立即飞离月球.但是,有科学家提出假说,认为还有相当含量的水在月球之上,例如在表面或深藏在月壳里.美国克莱门汀任务显示,一些细小的水冰冰块(含水彗星撞击后的碎片)可能藏在永久无日照区域的月壳里未被融化.虽然这些冰块很小,但总水量却可能相当可观(约有1立方公里).而有些水分子,亦可能在月面弹跳其间掉进陨石坑而藏于其中.由于月球自转轴相对于黄道面法线有1.5度的轻微倾斜,部分极区的陨石坑底部从来没有受阳光照射,处于永久的影子中.克莱门汀任务曾测量月球南极这些陨石坑[1]并绘制成地图[2].科学家期望可在此类陨石坑中找到水冰,并开采及利用太阳能电力或核能来电解成氢和氧.月球上可用的水量大大影响了人类在月球上居住的成本,因为从地球运送水(或氢和氧)昂贵得不切实际.由阿波罗号上的太空人在月球赤道附近收集的岩石并不含任何水分.月球勘探者号或其他近期研究(例如:史密森学会)均没有找到液态水、冰或水蒸汽的直接证据.然而,月球勘探者号的结果指出在永久无日照区有氢,并可能以水冰的形式存在.[编辑] 磁场与地球相比,月球的磁场非常弱.部分地区上的磁场相信是来自月球本身的(例如在Sirsalis月溪上的月壳),但与其他天体碰撞亦可能令它的磁场改变.而无大气层的天体是否能透过彗星和小行星撞击而获得磁场,是行星科学里一个历久常新的问题.测量月球磁场更可提供月核大小及导电率等资料,对科学家暸解月球起源有很大帮助.若月核比地球含有较多磁性物质(例如:铁),则月球的撞击起源说便较不可信(不过科学家已从另外一些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月核含较小的铁)[编辑] 大气月球有极稀薄的大气.这些大气的来源之一是除气作用—气体的释放,例如月球表面的氡气原先就是深藏于月球内部的.有时,太阳风也会被月球的引力掳获,成为气体的另一重要来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Moon?uselang=z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