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鼎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7/16 22:47:06
作文,500字
鼎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地位
解题思路: 谢谢你的提问
解题过程:
根据规定,作文得自己完成,老师可以提供撰写的资料以供参考。
【参考资料】
关于“鼎”的来历及作用: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庆典之际,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矗立于拉萨人民会堂广场,象征民族团结和西藏各项事业鼎盛发展。此举意义深远,文化内涵丰厚。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二】
铜鼎政治价值极高
  在青铜礼器中,鼎是最重要的一种,多用来煮牲祭天敬祖,是一种祭器。古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死后鼎被用来随葬,在幽冥的世界中供其灵魂享用。不仅如此,鼎还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和《史记》都记载了“定鼎”、“迁鼎”、“问鼎”的史实。在商周时代,鼎不再是单纯的一种炊器了,而是最重要的一种礼器,成为礼乐制度中重要的象征物,被赋予了神圣和宝贵的色彩,是各级贵族的专用品,它被视为统治权力的象征。
  铜鼎的政治价值对奴隶主来说,更是犹如命根子一样重要,极其受重视。不难看出,楚庄王所问的周王朝的九个鼎,是周朝国家社稷的宝物,统治权力的象征,谁占有它就意味着拥有王权,失去它就意味着失去了王权。从王孙满的答话中可知,九鼎最早属于夏王朝,九鼎象征着九洲。以后“桀有乱德,鼎迁于殷”,又“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文献记载说明夏、商、周王朝政权的更替过程中,都曾以后代夺了前代的鼎,作为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建立的象征。
  周定王时,周王朝早已衰落,这时强大的楚国自有夺取周王权,取而代之的野心。楚庄王问鼎,显示了对周王朝的轻蔑,是图谋叛逆的一个具体反映。西周大夫王孙满为了维护早已风雨飘摇的奴隶制政权,自然不允许楚庄王问鼎之轻重的,所以必然要说些硬气话,强调“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意思是周政权还可以维持下去。
  失鼎意味着失政权
  在商代二里冈时期的墓葬中已见到是否用鼎和用鼎之多寡的等级现象。在安阳期的自由平民小墓中只能用仿铜器制作的陶觚、陶爵等来随葬,而不是用鼎行陶器。可见,鼎的使用在奴隶主贵族和平民之间具有严格界限。
  到了西周,用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名位不同,礼亦异数”。这就说明用鼎及用鼎的多少是随着名位的不同而有区别的。《公羊传·桓公二年》提到“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现今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列鼎制度”。按照这个制度,每个鼎的形制、花纹相同,但依次递减,形成由大而小的序列。也有人把这种组合称为“升鼎制度”,意思没有原则的差别。
  无论是传世的还是墓葬出土的鼎,皆证实了这种制度。例如湖北京山出土春秋时期九个鼎、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的两套鼎(一套七件,一套九件),都是列鼎制度的具体反映。自然这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的僭越情况。
  由上述可知,青铜礼器的实质,就是显示奴隶主阶级不同等级不同的权力,其中鼎更是统治权力的标志,谁夺到这种礼器,就意味着夺到了政权,若失去了鼎,就意味着政权的丧失。
“问鼎”的故事
  “问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宣公三年》,以后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里也谈到了这件事,文字上同前者虽有些差别,但内容是一致的,应来源于《左传》的记载。楚子就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是楚穆王的儿子,于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名“侣”,“子”是他的爵位名。
  为了和晋国在中原争霸,楚庄王先后用兵于陈、蔡、郑、宋等国,又于周定王元年(前606)亲自率兵攻伐洛水流域的“陆浑”之戎。当陈兵在洛阳周边时,周王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此时,庄王向王孙满问周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追朔了九鼎的历史,最后说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是周王朝还可以统治下去。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