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哪本儒学著作影响梁启超最深?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狗做题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28 21:43:41
哪本儒学著作影响梁启超最深?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书应是?
请说明原因,
哪本儒学著作影响梁启超最深?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为刺激青年最有力的‘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而最早最深.”遂“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这是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的原话!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无疑带有强烈的革命性,基本上否决了君主独断制,字里行间充盈着浓郁的斗争气息.这无疑跟他的亡国经历和十几年的抗清斗争大有关系,是对明代亡国的一种反思.《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已经具有了要求民主的近代性质,是一本近代思想启蒙之坐,不单单在政治方面,同时也是隐逸文化进入近代的一个符号.
隐逸文化说到底,不过是文人对自我意识的尊重,不过是寻求一种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德的高尚,不愿做政治的奴隶,权势的奴仆,不愿为名利所累.为了挣脱名利的枷锁,在政治之外所作的一种人生选择.而政治的民主化、法律化,君臣共治,“学校”参与,为文人的人生提供了自由的竞技场,提供了文人与政治的结合方式,从而使游离于政治之外的文人找到了他们用武的自由天地.然而理论归理论,行不通就是一堆废纸.中国历史的漫长,形成了一种缓慢然而持久的惯性,一时半会不可能遽然改变,因此,黄宗羲如此前卫的思想也只有等到两个世纪之后猜开始缓慢地发挥作用.
学术的卓异,自然带来声名的鹊起.黄宗羲的一声始终似乎始终处在一个“明星”的位置.年轻时锤击奸臣,名声就大震;后来参加抗清斗争十几年,失败后成了清室捉拿的要犯,四处逃命;现在又因为学问暴得大名,与孙奇逢、李颙并称当世三大儒,成为江南遗民文人的杰出代表.清政府于是开始极力地拉拢他,以显赫的地位诱其入朝为官.
就在《明夷待访录》完稿第二年,学士叶方蔼举荐他,被他婉言谢绝.康熙十七年,“诏徵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寓以诗,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清史稿》)他的弟子陈锡暇知道老师的为人,对叶方蔼说:别再为难我的老师了,弄不好他会像谢枋得那样自尽的.“未几,方蔼奉诏同掌院学士徐元文监修明史,将徵之备顾问,督抚以礼来聘,又辞之.”黄宗羲碍于私人面子,礼貌地给徐元文回了一封信,信中说:“昔闻首阳山二老托孤于尚父,遂得三年食薇,颜色不坏.今吾遗子从公,可以置我矣!”意思是说你这就是逼我去死啊!并且自比伯夷叔齐,举荐他的人也就知难而退了.“朝论必不可致,请敕下浙抚钞其所著书关史事者送入京.”有司知道他来不了,只得让当地官员抄写他有关史事的论著已备案.徐元文的哥哥徐乾学也曾举荐黄宗羲,康熙皇帝说:“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欲归,当遣官送之.”徐乾学又说他太老了来不了了,惹的康熙一阵叹息,“以为人才之难.”“宗羲虽不赴徵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
作为一个文人,在明朝灭亡十余年后,黄宗羲终于安下心来,老老实实治学,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隐”.在清朝建立后的50年间,政府屡征屡辞,也从未参加清朝科考,可以说是始终没有入清廷一步,布衣终身,表现出了安贫乐道的隐士情怀.其品德气节,不失为当时的伯夷叔齐.他几乎就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有隐逸文化的聚光点,并初步展示了近代隐逸文化的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