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1到5句子默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2 21:25:51
高中语文必修1到5句子默写
高中语文必修1-2基础知识

必修一字音部分:橘(jú)子百舸(gě)争流寥(liáo)廓挥斥方遒(qiú)峥嵘(zhēngróng)岁月浪遏(è)飞舟灰烬(jìn)脊(jǐ)骨矿藏(cáng)闪烁(shuò)战栗(lì)倔强(j

高中语文必修五重点背诵的句子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3、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4、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5、物华天宝,龙光射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到必修4默写经常考哪几句

貌似像这样的句子太多了有时间的话最好全背下来毕竟高考的时候任何句子都有可能出如果实在没时间的像8句左右的诗必须全部背下来至于像比较长的《琵琶行》一类要把名句背下来课外书上应该有名句具体的句子太多了就把

高中语文必修1-5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作家作品1.先秦作家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默写重点句有哪些?

《归去来兮辞》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4.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5

求:高中语文必修3和4里的诗词文言文中最有可能考到要求默写的句子

我只能说三四你最好全背.特别是诗词.寡人之于国注意一下五十步笑百步那块,和谨痒孝之序这一句,劝学最后一段重点最后一句,过秦论最后一句,为天下笑也这句.然后背诗词就差不多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本必修1-5封面分别是什么地方

这本是三峡吧再问:其他几本呢再答:没图...而且全部我也不可能完全辨认出...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的古诗文必背有哪些?

必修一: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邶风·静女》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

高中语文必修五默写易错的字

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古诗文易错字填空练习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漫江碧透,百()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自由.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2.携来百侣曾游,忆()昔峥嵘岁月(

求高中语文必修四常考的句子默写 廉颇 苏武牧羊 辛弃疾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必有赏金

高中语文必修四默写练习蜀道难·李白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高中语文古诗文默写常出现的句子

课文中有的应该都会出现

高中语文必修5文言文默写

归去来兮辞·原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梳理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

高中语文必修1-5重点词汇

文言实词吗?必修一——必修五文言实词《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由于,因为)《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难道)是故弟子不比不如师(不一定)作《师说》以贻之(赠送)《六国论》六国互

高中语文必修5 总结

语文单册总结不好.应该把所有书放在一起来分块总结,如诗歌背诵,诗歌赏析手法等.如果必须要单册总结,那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所要背诵的;易错字与生字集合;课内成语与释意;每课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现代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会考背诵总结…

一个一个的背啊要不定期的复习哦要不然会忘的啊

求高中语文必修1到5要求要背的文言文的名句和所有文言文的重点翻译句子.

高考名句默写训练(人教版高三必修)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骐骥一跃,;,功在不舍.(荀子《劝学》)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4、,,上食埃土,

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字词梳理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