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验证"通过某导体的电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30 18:51:38
小明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验证"通过某导体的电流"
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1.电流表自身的误差引起的2.读数误差3.测量引起的误差,比如仪表放置位置

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实验中,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n

图呢?再问: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3719882.html再答:1.电流表自身的误差引起的2.读数误差3.测量引起的误差,比如仪表放置位置

小明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 一段电路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C初中科学的吧,没图我也知道B或者C因为你的实验是探究电路中的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所以要保持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那就要移滑动变阻器了.

小军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通过某导体的电流与它的电阻关系",他分别用5Ω和10Ω的电阻做两次实验,

当电阻R的阻值为5欧姆时,闭合开关时,通过电阻R的电流为I,完成第一次实验后,小军将A、B两点间的电阻R由5Ω更换为10Ω,闭合开关后,由于电路中的电阻增大了(原来R=5欧姆,现在R=10欧姆)所以电

小明同学按如图所示的电路连接电路进行探究性实验

1串电源2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3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电压之和4I=U/R5你没有上电路图啊.

验证有机物 -CHO 常采用的试剂是

-CHO醛基具有还原性..检验其用具有氧化性的银氨溶液或者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醛基与银氨溶液的反应成为银镜反应.现象是试管表面附着上一层光亮的银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现象是产生砖红色沉淀

(2012•菏泽)小军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研究“通过某导体的电流与它的电阻关系”,他分别用5Ω和10Ω的电阻

应该选B.因为这个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即保持电阻R两端电压不变,R由5Ω变为10Ω增大,此时就应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所以应向右移动.再问:换用电阻后电阻两端电压和电流分别会怎样变化?再答:I1=U/

如图所示,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是否吸引磁铁?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小铁球吸引磁铁.法一、将磁铁放在软木塞上,使他们一起漂浮在水面上,当小铁球靠近磁铁到一定距离时,会发现软木塞向小铁球靠拢.法二、将磁铁放在几只平行放置的铅笔上,当小铁球靠近磁铁到一定距离时时,会发现磁

小明在连接完如图所示的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

CB断路了,也就是说开关没合上,Uab=1.5V表示电池有1.5V,Ubc=1.5V表示从A到D再到C是通的,因为有1.5V,Ucd=0正常在C和D点上不是没有电是两点间没有压差,所以量不到电压的,U

小玉根据电路中的小灯泡是否发光判断电路中有无电流,采用的物理学研究方法是(  )

导体中有无电流通过以及电流的大小,不能直接观察,但导体中有电流产生的一些现象,如可以使灯丝发光、灯丝发光亮暗程度却可以直接观察.用灯丝是否发光、发光程度大小间接判断电路中有否电流、电流大小如何,采用的

小燕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来验证金属的活动顺序.请回答.

1、用砂纸进行打磨,直到光亮2、图没有,第二问不能做

黑夜看不见开关位置,为此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1.R1=U1ˆ/W1=10ˆ/1Ω=100Ω2.Q=P*t=100W×6×60×60s=2160000J=0.6KW•h3.指示灯正常发光电流I=W1/U1=1/10

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SO2和CO2,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所用药品有:(I)氢氧化钠溶液

选A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都是酸性气体,他们有一个化学性质方面的区别就是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褪色而二氧化碳不可以,所以要检验二氧化硫用品红,所以首先选择品红溶液,能使它褪色,那就有二氧化硫,考虑二氧化硫和

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想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工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SO2和CO2,采用如图所示装置

选A.SO2和CO2的混合气体验证,先用品红检验SO2,然后用酸性高锰酸钾除去SO2(不用碱液,否则CO2同时被除去了),最好再通过品红证明SO2已除尽(事实上只要高锰酸钾未褪色即可说明SO2是少量的

小军采用如图所示电路,通过某导体的电流与它的电阻关系",他分别用5Ω和10Ω的电阻做两次实验,

当换成10欧的电阻后,整个电路的电流变小了,变阻器如果不动,那么它的电压会降低,10欧电阻上的电压就会高于原来的电压,要减小它的电压,就要把变阻器往大了调节.最容易的理解方法是,串联电路,电压之比等于

英语翻译为验证上文对电路中增益提高电路和共模反馈电路设计的正确性,采用Chartered 0.18um 1.8V CMO

Toverifytheabovecircuitgaintoimprovecorrectnessofcommon-modefeedbackcircuitandcircuitdesign,usingaCh